这是苏联米格-27M可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的改进型号,专为印度空军订单开发,并获得了独立的“ML”编号(工厂代号为32-29L)。
我们的这架飞机是伊尔库茨克航空制造厂(以苏联成立60周年命名)生产的首批出口批次中的第一架原型机,该批次共包含16架飞机。1983年3月9日,试飞员V.B.马克西缅科夫驾驶这架飞机完成了首飞,飞行持续了57分钟。在测试结束前,这架飞机共升空29次。
1984年4月26日,马克西缅科夫试飞员将米格-27ML(编号1080101)转场至茹科夫斯基,并将其移交米高扬设计局进行测试,包括评估瞄准导航系统的精确性、战斗能力应用以及“空对地”武器系统的综合使用测试。
在整个飞行使用期间,这架飞机共执行了271次飞行任务,累计飞行时间为239小时4分钟。它曾多次在航空展览中展示。米格-27ML(编号1080101)的最后一次飞行是在1991年1月11日,之后飞机被封存。
在俄罗斯技术集团(ROSTECH)、联合航空制造公司(OAC)和米格公司(RSC MiG)的支持下,自2022年起,这架实验性飞机在奥列什科沃展出。
历史背景
米格-27系列飞机是米格-23B战斗轰炸机深度现代化的基础。米格-27的首飞于1972年11月17日进行,而米格-27M改进型则于1976年问世。从1977年到1984年,共生产了145架该型飞机。这款更新的战斗轰炸机被认为非常成功,以至于之前生产的300多架米格-27也被升级到相同水平(这些飞机被称为米格-27D)。
除了苏联本国空军外,米格-27也引起了印度的兴趣,印度长期以来一直是苏联阵营中最大的合作伙伴之一。在1981-1982年接收了大批米格-23BN后,印度将目光投向了更先进的米格-27。最终,莫斯科和新德里签署了一项协议,规定在印度进行米格-27M的国际合作生产。
出口版本被命名为米格-27ML(“32-29L”),几乎与苏联原型机完全相同,仅在功能组成和敌我识别系统应答器方面有所简化。伊尔库茨克为印度制造并交付了首批15架米格-27ML,另有52架以零件和组件形式提供。首批用于国际市场的米格-27ML零件于1985年制造完成,而1986年1月11日,由印度人组装的“二十七号”飞机首次升空。
这款飞机被命名为“巴哈杜尔”(意为“勇士”),由印度航空制造公司HAL在纳西克市的飞机制造厂生产,共组装了150架。印度组装的首架飞机于1986年1月11日首飞,生产一直持续到1997年3月。在2000年代初,仍在服役的米格-27ML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并获得了米格-27UPG的编号。此次现代化改造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其使用高精度武器和进行电子战的能力。
米格-27ML(UPG)的服役于2019年12月27日结束,当天印度空军第29中队“蝎子”驾驶这些飞机最后一次飞越其家乡空军基地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