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对苏联和俄罗斯可变后掠翼(几何形状)飞机的鼻祖——单座战斗轰炸机苏-17(产品代号“S-32M”)的改进型号。
我们的苏-17M于1973年在阿穆尔河畔共青城的第126航空制造厂生产。截至1973年9月1日,这架飞机仍在工厂内,随后被改装为出口型号苏-17M(K),并完成了50小时的短期资源测试计划。完成飞行测试后,飞机再次被改装,并移交至位于柳别尔齐的无线电电子设备研究所(NIIERAT)进行进一步的地面研究。之后,这架飞机被送往莫斯科的总参谋部学院,并一直保存至2015年。2015年初,苏-17M(编号60)被注销,随后由航空运动俱乐部“阿尔巴特罗斯-阿埃罗”将其运至克鲁特什基机场(斯图皮诺市),并于2017年转运至奥列什科沃。
历史背景
苏-17是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研发的一款战斗轰炸机。它是苏联首款采用可变后掠翼设计的飞机。苏-17在苏联空军中服役了三十年,并广泛出口,参与了一系列武装冲突。苏-17各型号的量产于1969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90年。部分苏-17的最新改进型号至今仍在一些外国军队中服役,包括北约国家。
苏-17M是苏霍伊设计局(Sukhoi)与米高扬设计局(Mikoyan)之间持续智力竞争的产物。苏霍伊希望将苏-17的性能提升至与米高扬基于米格-23(米格-23B)开发的战斗轰炸机型号相匹敌的水平。
1971年12月28日,索洛维约夫试飞员完成了苏-17M的首飞。该机的量产于1972年至1975年间在阿穆尔河畔共青城的工厂进行。1974年11月11日,苏-17M战斗轰炸机通过政府决议正式列装。苏-17M于1973年开始交付苏联空军。首批飞机由空军第4中央训练基地(4 TsBP VVS)的飞行员进行测试,随后交付给第523航空团的飞行员,首批量产型苏-17M于1973年秋季移交该部队。苏-17M的出口型号被命名为苏-20,其工厂代号改为S-32MK。首批15架苏-20交付叙利亚空军。超过140架苏-20被提供给波兰、埃及、伊拉克和叙利亚。苏-20的设计与苏-17M类似,主要区别在于设备配置。
在完成国家测试后,1973-1974年间,根据军方要求,苏-17M进行了新型制导武器系统的测试,包括:
- 配备激光制导系统的Kh-25和Kh-29L导弹;
- Kh-28反雷达导弹;
- 短程空对空导弹R-60。
这些武器系统的测试均取得成功,使苏-17M成为一款真正的多功能战斗机。